馮明心:讓「性/別」議題進入大眾視野
Published by "Sing Pao Daily News" feature "Share Culture" (2021)
Media coverage arranged by Art Next
1. 請說說你喜歡的創作主題?
曾有段時間以恢復傳統繪畫訓練為目的,創作了好一些人體素描、繪畫。透過畫面上的痕跡,紀錄時間和個人經歷在身體上留下的印記。後來開始關注身體與「性/別(sex and gender)」的關係,並以此為題,開展了不同的計劃、展覽和創作,讓大眾可以從中了解更多關於性小眾(同志、雙性戀者、跨性別人士、酷兒等)和女性的生活狀況、社會文化和歷史。
2. 你的藝術路上有難忘的經歷嗎﹖ 目前有甚麼藝術計劃?
幾年前邀請藝術系的舊同學參觀自己策劃的「性/別」展覽時,對方表現得非常驚訝,彷彿有些藝術只屬於性小眾,並不能被大眾觸及。有時候認為,社會對性小眾的接納,源於大家開始認同性取向歧視不符合道德規範。然而,在日常生活很多不同位置上,大眾對性小眾和「性/別(sex and gender)」事宜仍然有著很多不同的誤解和遍見。
有見及此,我自 2020 年起就策劃了《藝術那話兒》:一個關於「性/別(sex and gender)」和藝術的網上節目。嘗試結合性別和藝術理論、藝術創作、歷史和當下的狀況以及社會文化,加強觀眾的「性/別」意識和藝術知識。並透過介紹各個時期裡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法和價值觀,加深觀眾對藝術、社會和自己的認識、建立他們的自信,同時強調「性/別」意識對我們的影響和重要性。
3.請介紹一個你參加過的最有趣的藝術項目﹖
曾在「性/別」人權組織「女同學社」舉辦《香港同讀文化節》的三日期間,從佈展、開放展覽到拆展,策劃了展覽《性/別 再讀》。縱然展期不太長,但在眾多香港的「性/別」組織的支持和努力下,展覽可以在三天內錄得多達 3500 人的參觀人次。對於一個「性/別」展覽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亦對於香港「性/別」組織的團結感到非常高興。
4. 請介紹一件對你有特別意義的作品?
在 2019-2020 年期間,我進行了一個實驗性計劃《The Couple》,旨在了解人們如何想像女同性戀的伴侶,以及人們的思想如何受到其所在社會及文化背景的影響。 在實驗裡,我使用了相同的教材教導來自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八位參與者關於繪畫的方法,並邀請他們面對面訪問一位戀愛中的女同性戀者。其後,參與者通過整理訪問資料,再根據線索畫出這位始終不曾露面的伴侶的外貌。
在創作之前,我發現即使大眾普遍接受了同性戀,但大家對同志伴侶的想像(親密關係裡的同志氣質)還是比較刻板,並且被異性戀模式規範著。我在想,擁有不同社會經歷的參與者對「性/別」和同志戀愛關係會不會有甚麼不同的認知和期望;也在想,他們會否因此形成各樣的觀察偏差,妨礙了對事物客觀性。
這個計劃乃一個攝影工作坊的回應作品。在創作期間,工作坊導師和相關機構曾經擔心過以「繪畫」配合「攝影」和「訪問內容」的呈現方式的可行性。但畢竟當代藝術並不局限於媒介的選擇,而攝影亦不只以「記錄」為目標,或以「紙本」的形式出現,我希望透過「訪問內容」和「繪畫」去展現各個觀察者的內在差異,亦嘗試以「照片」突顯出部分參與者對「女同志」的想像與真實之間的距離。
< Back to Reviews or Media Covering / Related Exhibition / Related Artwork